歷屆畢業生
主旨 歷屆畢業生
公告日期 2019-06-26
公告內容

  

 

畢業學年/學期 姓名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論文簡介
106/2 林文傑 排灣族聚落的建構:以屏東縣春日鄉七佳社為例 鍾國風老師 連結
107/2 趙怡凱 綠島的石器技術組織──論史前人群移動性的變化 劉益昌老師
趙金勇老師
連結
107/2 戴志家 考古學文化概念的應用與限制─以牛稠子文化為例 趙金勇老師 連結
107/2 韓孟婕 鼓浪嶼成為生態博物館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劉益昌老師 連結
108/2 黃楷婷 臺灣與日本博物館的考古展示之比較 劉益昌老師
郭美芳老師
連結
108/2 王柏喬 考古學的反身性與社會實踐:清鳳山縣舊城的社群考古學 左星樺老師
鍾國風老師
連結
108/2 蔡靜婷 阿里山區域史前石器切鋸技術的實驗考古分析 鍾國風老師 連結
108/2 林佑庭 萬那杜北部Lapita早期陶器來源分析─以萬那杜Makué遺址為例

劉益昌老師
邱斯嘉老師

連結
109/1 許靜慧 日本豐田移民村的物質消費與社會群體

鍾國風老師

連結
109/1 洪婕憶 澎湖群島早期漢人移民的考古學研究──再論轉運站說與逐步拓殖說

趙金勇老師

連結
109/1 蔡世華 排灣族七佳(Tjuvecekadan)社域外農業地景的民族考古學視野

鍾國風老師

連結
109/2 徐翊倩 探討臺灣史前時代人類與豬的互動行為─以西寮遺址為例

莊家銘老師

連結
109/2 潘韋亨 西寮遺址大湖與蔦松文化人群的漁撈生業型態與適應

莊家銘老師

連結
110/2 張哲嘉 試論炭化種實出土現象組成與聚落空間功能性的關聯─以西寮遺址蔦松文化期為例

莊家銘老師

連結
110/2 龔奕如 新自由主義幽靈下的府城歷史考古

鍾國風老師

連結
111/1 施東佑 有毒遺產與當代考古學:二仁溪的電子廢棄物

左星樺老師

連結
111/1 周文博 雲林古坑‧大坪頂遺址砂岩質石器熱處理行為之研究

熊仲卿老師

連結
111/1 黃鏡容 骨骼形態測量分析與接骨點分析之探討─以Blihun漢本遺址為例

莊家銘老師

連結
111/2 周庭安 埋葬行為與社會變遷:以南科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金屬器時代早期為例

左星樺老師

連結
111/2 施天晶 本地或外來─花岡山方格紋陶製作技術初探

趙金勇老師
華艾德老師

連結
111/2 李長庭 嶺南東部夔紋陶紋飾演變與文化意義之探究

熊仲卿老師

連結
111/2 楊宗儒 十三行遺址之社會分化:來自埋葬行為及骨骼特徵的解釋

莊家銘老師

連結
111/2 楊力璇 現象學視野下的東台灣巨石地景研究

趙金勇老師

連結
111/2 胡芯瑜 鳳林遺址試掘──花東縱谷北段新石器時代至金屬器時代的文化轉變

趙金勇老師

連結
112/1 趙羚雅 大湖文化古代人群的考古寄生蟲研究─以烏山頭遺址為例

莊家銘老師

連結
112/1 陳品伃 體制內的考古教育──支亞干考古遺址的當代實踐

鍾國風老師

連結
112/2 陳柏聖 探討東臺灣金屬器晚期的製陶技術與互動─以水璉遺址為例

華艾德老師

 
112/2 盧曉霖 文化資產保存的工業考古學研究:以鶯歌古窯產業為例

熊仲卿老師

 
112/2 黃于倢 花岡山遺址出土玻璃珠研究初探

華艾德老師

 
112/2 黃暐程 原住民考古學視角:排灣族kaviyangan家屋社會的再造與延續

鍾國風老師

 
112/2 陳韻帆 考古遺址、國家控制與認同:以臺南孔子廟櫺星門遺構的發掘為例

趙金勇老師

 
112/2 李翊睿 台灣史前拍印紋陶器的風格變遷──以葉脈紋陶為例

華艾德老師

 
112/2 陳奕斌 大馬璘文化石器之打片技術分析

趙金勇老師

 
113/1 王禹升 牛罵頭文化石製品之製作技術特徵──以安和遺址福和段96地號打製石片為例

劉益昌老師

 
113/1 黃詩媛 以骨骼形態學方法探討臺南三抱竹南遺址牛稠子文化鎖港期之生業活動與性別分工

莊家銘老師

 

 

 

 

 

 

Copyright © 2025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E-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