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術活動成果 田野課程實作 104學年度 第一屆研究生暑期田野實習課
104學年度
活動名稱 第一屆研究生暑期田野實習課
活動日期 2016-10-03
活動地點
活動內容

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 105 年─ 暑期「考古學田野方法與實習」課程

 

田野日期:規劃六週,7 月 11 日~8 月 20 日

田野地點:奇萊平原-縱谷北段

課程人員:成大考古所師生(劉益昌所長、趙金勇老師、鍾國風老師;學生趙怡

凱、林文傑、戴志家、楊于萱、張蓉真、許靜慧等)

住宿地點:鳳林鎮為主

 

 一、田野工作內容

 (一) 區域地表調查

       調查範圍涵蓋奇萊平原北端的立霧溪流域,至縱谷花蓮溪流域上游的馬太鞍溪一帶,目的為透過區域性遺址普查與遺物採集,認識整個地理區史前文化體系, 同時讓同學們了解本地理區關鍵的考古研究議題,包括:1.新石器時期玉器文化 的發展;2.金屬器時期涉及冶鐵技術與黃金資源的高溫技術發展;3.涉及原住民 社會變遷與認同、文化遺產歸屬與參與實踐的原住民考古學(Indigenous Archaeology)。

 

(二) 東昌村民族考古學

      利用田野期間,穿插安排參與東昌村宗教祭儀所涉及的祭壺分類、風格、性別、空間、家屋社會、群體關係等物與物質文化的民族考古學田野,例如八月初二期稻作插秧後的土地公祭,或是日常家戶祭祀祖先的儀式行為(pafafay)等。

 

(三) 德興遺址(舊社)原住民考古學的實踐

 探究德興舊社的形成過程,理解舊社從形成歷經 19 世紀末的加禮宛戰爭事 件(Sakizaya 人稱為 Dagubuwan 事件),人群四散遷徙,回歸舊社居住,一直到民族正名的歷程。

 1.全域系統性地表調查

 採全域系統性網格的地表調查,GIS 套疊 1/1000 地形圖,理解地表遺物空 間分佈,透過遺物內涵,試圖理解德興舊社的形成脈絡。

 2.舊社考古的實踐

 透過與 Sakizaya 族人共同進行舊社遺址的調查、研究與保存工作,一方面 落實考古學知識的價值與社會實踐,二方面探究遺產歸屬、詮釋權與未來遺址監 管等共構管理機制。

 (1)座談或工作坊

 (2)社會地景的勘查

 (3)遺物初步整理與分類

 

(四) 遺址發掘工作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因暑期「考古學田野方法與實習」課程教學與研究所需,選擇花蓮德興遺址與鳳林遺址進行教學與研究工作。其一,選擇德興遺 址的田野發掘工作,將與 Sakizaya 後裔一起進行屬於 Sakizaya 人舊社的原住民 參與考古。其二,鳳林遺址調查研究,一方面確認本遺址的範圍與內涵,二方面 據初步地調查結果,顯示本地點應為一處新石器晚期末階段的史前遺址,從出土 遺物研判應與平林遺址同時期,具備玉器文化研究的價值。

 

  1. 德興舊社

 規劃試掘面積,最多 2×2m 探坑 4 個,計 16 平方公尺。

  • 德興遺址試掘探坑分布位置(紅色圈點為試掘探坑位置)

  • 德興遺址西北端的發掘地點,Sakizaya 人,林前頭目家後院。

 

  1. 鳳林遺址

 規劃試掘面積,最多 2×2m 探坑 8 個,計 32 平方公尺。

  •  鳳林遺址試掘探坑位置(紅色圈點為試掘探坑位置)

  • 鳳林遺址試掘探坑預定地點的地貌

  

二、田野工作時程與內容

 田野工作包括花蓮北段考古遺址的普查、東昌村民族考古學田野參與、德興 遺址(舊社)原住民考古學的實踐與發掘工作、鳳林遺址發掘等工作。相關時程 初步規劃如下:

 

 

註:以上時程為初擬的暫訂日期,實際情形部分得視田野狀況而定。

Copyright © 2024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E-Show